此前我们多次撰文指出理财产品面临巨大的风险,如今这些风险不幸成为现实。很多理财产品精心设计的庞氏骗局,正在浮出水面。我们最近关注理财产品的文章,是上个月中旬,这篇《庞氏骗局的理财产品威胁经济大局》被新华网等多家官网和门户网站广泛转载。当然,并非所有的理财产品都是庞氏骗局,也并非如今跌得很惨的理财产品都是庞氏骗局,但是,无论是与不是都没有关系,只要让投资者损失惨重的,恐怕都难以再续其过去的神话。
最近媒体连续报道了各种理财产品巨亏的案例。”略举几个例子,可一叶知秋:其一是12月3日上午,多名投资者聚集在上海的华夏银行大厦门前抗议。据新华网报道,这些客户通过华夏银行购买的宣称收益率高达11%的投资产品在到期后不仅没有获利,而且上亿元的投资血本无归。其二是“基金股票双重精选相关公司股票走势工商银行武汉健民五粮液千金药业马应龙1号人民币理财产品”成立5年来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截至2012年11月23日,该产品单位净值为0.5437元,亏损比例高达45.63%,一举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亏损王”。其三是上海证券理财1号(下称“理财1号”)(展期)净值只有4毛钱了,在处于存续期的373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净值最低。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如果你从产品发行持有到现在,财富已缩水了60%。这样的案例多得不可数,特别是近来理财产品巨亏事件像爆米花一样,一个一个地爆出来。
其实,很多人认为金融机构信用高,他们相信银行,才参与理财产品,结果发现这种理财产品不保本,亏损很大。因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把钱存进银行就意味着稳妥的利息收益,在许多投资者心目中,银行就是“安全”的象征,而很多与银行有关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有意无意利用了这种心理,引诱大量的投资者投资,这样的惨痛教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在理财产品热销的时候,大家都看不到风险,等到山崩地裂之时,再想着造一艘诺亚方舟避险已经来不及了。
但是,往往很多人投资理财产品并不是出于无知,而是出于对高额回报的追求,而且后一点似乎更为普遍。记得2010年左右的时候,由于宏观调控开始加码,市场资金普遍缺乏,大量的资金缺口不仅仅催生了诸如高利贷这样的非法集资事件,也点燃了国民投资理财产品的热情。大量的理财产品的资金最终流向了了最缺钱的房地产。那时候,地产项目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或地产项目股权投资基金(PE),其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三四倍,甚至七八倍。特别是银信合作叫停后,政策面仍然允许信托公司单独发行房地产信托计划,房企转而求助于信托公司,融资成本至少翻了一番。而且,理财产品的量很大,资料显示,2011年银行全年发行理财产品22441款,发行规模16.99万亿元人民币。哪里的利润高资本就会追逐到哪里,这是投资最基本的法则,但是,高利润意味着高风险,当人们都在想,我知道这里面有风险,反正只要我能够在风险爆发之前就逃出来就行了。但是,这种致命的自负往往是将自己推向绝路的最有力老鼠药,吃了之后就后悔莫及。
在股市、高利贷等相继崩溃之后,下一个最惹人关注的就是被称为庞氏骗局的理财产品,这种崩溃潮才刚刚开始,其多米骨牌效应还在后面,不能有侥幸心理,就像大盘从6000点跌下来那样,并非个人意志能够左右了的。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将理财产品视为银行储蓄,大部分的投资者是知道储蓄与理财产品的区别,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投资者趋之若鹜呢?其实股市已经彰显了这种心理,人们总结了中国人的一个特性就是爱赌一把,就是这种赌一把就走的心理往往导致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因为很多人很难止盈或者止损,理财产品这个局已经破了,将会逐步影响整个中国经济大局,而这种后果也会慢慢显现出来。
延伸阅读:
- ·庞氏骗局的理财产品巨亏才刚开始 (2012-12-14)
- ·沪华华夏银行理财经理诈财 储户讨说法 (2012-12-08)
- ·经济严冬 圣诞节前这么狠 花旗万人大裁员(2012-12-08)
- ·中国工程师承认窃取美银行源代码 价值千万(2012-12-07)
- ·华夏银行产品生疑 亿元血汗钱一去难返(图) (2012-12-04)
- ·湖北第二大民企濒临破产 逾70亿银行贷款被套牢(2012-12-01)
- ·影子银行将爆中国金融危机(2012-11-30)
- ·外界怀疑中国各大银行坏帐远超公布数字 图(2012-11-25)
-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未清偿人民币债券总额23万亿 图(2012-11-24)
- ·男子存钱女柜员点钞后少万元 欲看监控录像遭拒(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