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y Arnold从温暖的加州来到寒冷的阿拉斯加,捕鱼,一待就是多年。他对渔人这个职业爱恨交加。一方面,要能忍受住长达几周的孤寂,寒冷和苦痛;另一方面,当自己用双手和身体进行最原始的体力劳动时,能激发出独一无二的自由感。“对于渔民来说,最好的回报往往是当他们把那些神秘的遭遇,死里逃生的故事带回文明世界的家里,讲给大家听的那一刻。而我选择用我的照片讲述我的故事。”
数年前一次经济危机让Corey Arnold放下了摄影师的身份,决定做回渔民,这是一项他曾在1995年从事的工作。Arnold收拾好行李,远至北方的阿拉斯加,搏浪于白令海峡。每年1月、2月和10月,Arnold都会在一艘名为Rollo的渔船上捕鱼。
白令海是海蟹资源最丰富,也是捕捞条件最恶劣的海域之一。Corey Arnold和他的团队主要捕获鳕鱼及皇帝蟹,但除了要面对鱼获不足的问题,他们更多要面对可高达12米高的巨浪(视频)、严寒的环境和数不尽的失眠夜。
白令海上,水手克里斯特安·柯克正要开始投网并牵引雪蟹笼。这天的气温为零下8度,海水仅仅在冰点以上,溅到船上的海水立刻在铁轨和索具上结成冰。
许多章鱼被吊在捕鳕鱼船的栏杆上冻结成冰,这些章鱼将被剁成小块作为鱼饵。
“有一次,我在甲板的桌子上整理螃蟹,一个700多斤的蟹笼从我们头顶上近8米高的起重机上掉了下来,砸在我们的整理桌上,幸运的是,没有伤到我和其他的水手。我也曾将引擎去油污剂溅在眼睛里,不得不等上24个小时飞到一个岛上去看一位专科医生,很庆幸的是,我的视力最后失而复得了。”Corey Arnold说。
海鸟追随着渔船,寻找散落的饵料残渣。这片大海虽然危机处处,却同时孕育着无数生命。
瑞徳和克里斯塔兄妹俩在23英尺的小艇上收网,网中捕获了满满的红鳟鱼。
布莱恩·格里尔,工程师,水手,他在阿拉斯加的白令海海域捕鱼时,在罗洛号渔船甲板上与帝王蟹合影。
渔夫本·托马斯正在竭力制服一个活蹦乱跳的帝王鲑,这条鱼重达30磅。
渔人比利·德莱尼在退潮时的克维查克河口的滩涂上拖着捕捞虹鳟鱼的刺网。
瑞安在滩涂上背着绳索准备安装捕红鲑鱼要用的锚栓。
马修·沙利文,在罗洛号渔船上试万圣节装扮时与船上住的猫咪合影。
偏远的捕鲑鱼营地,拿着驼鹿鹿角的水手。
渔夫佩戴着为了防卫熊袭击的步枪。
阿拉斯加荷兰港,吃鲱鱼的海狮。
阿拉斯加纳克内克河,一头左肩中枪受伤的未成年棕熊在滩涂上挣扎站起来。没过多久,它被阿拉斯加有关部门实施安乐死。
白头雕吃着从渔网中偷来的鳕鱼。
Corey Arnold的作品就像他所生活的白令海空气一样干净、纯粹,通过一幅幅作品向世人展现着最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一种简单而纯净的生活状态,苍凉枯燥的白令海,惊涛骇浪后的平静海面,站在船头的孤独的猫,受伤的熊,挎着猎枪的猎鱼人和海边头顶着龙虾的鱼贩……你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阿拉斯加冰冷而新鲜的空气,甚至可以闻到空气中咸湿的鱼腥味;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不矫情。
如果将漫长的海上生活化作切片,Corey Arnold则更像是用图像将海上所见和所感做出索引,高潮是捕捞的喜悦,神来之笔是世界的奇景,大部分的篇章,则是如何劳作和抵抗孤独。
Graveyard Point的渔民,在克维查克河口附近一艘被遗弃的“猴子船”前合影。Corey Arnold说:“捕鱼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会继续捕鱼,并在渔船上拍摄,我要出书和做展览,我想用更宽广的视角继续向世界展示:是谁把海洋生命带给了人们。”
阿拉斯加白令海域双熊号船上,摄影师Corey Arnold躺在满载比目鱼的甲板上自拍。Corey Arnold,1976年生于美国,是阿拉斯加州一名商业渔民兼纪实摄影师,在旧金山艺术大学取得摄影学方面的艺术学士学位。他2011年发布摄影书籍《Fish-Work:The Bering Sea》(捕捞:白令海),收录了他在2003年到2010年期间在白令海做甲板水手工作时拍摄的作品。Corey Arnold在2005年获得American Scandinavian基金会赞助,2007年获得Aperture West Book Prize提名。
延伸阅读:
- ·阿拉斯加的捕鱼人:像白令海一样干净纯粹 组图(2016-09-26)
- ·阿拉斯加UFO一分为三?目击视频引热议 组图/视频(2016-05-17)
- ·美媒 记得前世的儿童:准确预言自己的来世转生!(图)(2015-07-28)
- ·中共专家“最愚蠢”的高铁妄想忽悠人 图 (2014-05-13)
- ·阿拉斯加冰川下现古代森林 保存完好已埋葬千年(组图) (2013-10-14)
- ·阿拉斯加天降不明神秘物质(2011-08-09)
- ·绿色和平组织 大连原油泄漏远比报道的严重60倍(2010-07-31)
- ·看看在阿拉斯加捕鱼蟹 巨大呀! 48P(2009-01-18)
- ·美军F-22加速进驻阿拉斯加 明年将达四十架 (200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