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883

“兴趣是大脑的肥料” 组图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Titel: Prof. Gerald Hüther
Beschreibung: Der Hirnforscher Gerald Hüther
Copyright: Franziska Hüther
Bild von der Presseseite

教育就业

哥廷根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徐特(Gerald Hüther)认为,不能用19世纪的教育理念指导21世纪的年轻学生。学校必须以另外的方式传播知识,只有这样,年轻人才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德国之声:您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学生的学习,并发表了许多著作。作为大脑研究者,学校重视您的研究成果吗?

徐特:许多学校非常重视我们得出的结论。但有些却也认为这是在干涉。不过,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过去多年的大脑研究让一些知识更为清晰。过去人们以为,儿 童的大脑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建立起网络的。但我们的科研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即先是构建网络,而这些网络留下多少并得以稳定,取决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环 境中,是否有机会使用、调动以及稳定它们。对学校而言,这意味着,必须做到,让孩子对那些在老师眼里必须学习的东西感兴趣。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Schüler der 8. Klasse in der Aula (aufgenommen am 21. September 2012)
Die Autorin Anna Brockdorff hat die Genehmigung vom Direktor der Schule erhalten, die Bilder zu veröffentlichen.

威斯巴登一所改革学校在上演话剧( Helene-Lange-Schule)

德国之声:你谈到学习这一议题时,经常谈到"感兴趣"。但不论在德国,还是在其他地方,以"感兴趣"为教育原则的做法并不普遍。如果有兴趣学习的话,大脑产生怎样的反应?

徐特:只有当一个孩子真正感到,他做成了一件事、他成功地应对了一个考验、他能够设计一个过程,这时,这个孩子才有真正的体验,感情也与学习进程保持了同 步。这时在大脑中,所谓的感情中心被调动。它们是大脑中枢的细胞群,它们能够延伸下去,末尾处会释放神经可塑性的信息物质。这些物质就像肥料一样为网络和 神经细胞施肥。这便是以高兴的心态和积极的精神去学习,就能学习的更好的原因。如果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成绩会上升很快。

德国之声: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有很多我们并不感兴趣。您认为,让学习变成"真正的体验"是可能的吗?

徐特: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这是我们要争取的。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学校也应是一个邀请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地方。而只有他体验了并觉得重要,他才会去 这样做。也许出于这个原因,比教学与课堂方法更重要的,可能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怎样在学校创造出这样的条件,让学生感到受到邀请、受到鼓励和受 到启发,并主动去掌握在那里提供的知识。"

德国之声:学习的能力取决于遗传因素吗?爱因斯坦和歌德的天赋是人所共知的,但其他人并非这样幸运。

徐特:这是上世纪的概念。但所有人的遗传系统在大脑中都建立了大大超出需求的网络,超出的部分大约是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每个孩子的"天分"都远远大于成 年后发挥出来的。只是,一些孩子有机会利用和固定其中的某些网络结构,而另外的孩子则没有这些机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孩子的体格,大脑的结构也 相应不同,因此,每个孩子出世时先决条件也绝无仅有。他们的大脑是完全配合他们身体的。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Kleiner Junge spielt Klavier
Kind; Klavier; Musik; Instrument; musikalisch; üben; glücklich; Junge; klein; spielen; begabt; Melodie; Pianist; Keyboard; jung; sitzen; lächeln; nett; Person; Noten; Kindheit; Spiel; lässig; Spaß; Leute; drinnen; Bildung; lernen; weiß; Porträt; Talent; liebenswert; Wohnzimmer; Zimmer; Farbe; Grundschule; schön; Vorschulkind; Notenblatt; Praxis

一些孩子有机会学习,另一些孩子则没有

这也意味着,多少个世纪以来我们在学校看到的那种学习方式,也就是大家一道学习同样的内容,是完全不可取的。共同灌输同样的学习内容是不可能的。然而,一 道学习却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要提出疑问的是,在学校里,是否只能向同样年纪的对象共同传授知识。人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年纪有差异的组合里,孩子的 学习效果最佳。

德国之声:您对学习提出的理论在国际上具有怎样的影响?中国的学校仍然沿袭死记硬背的方式,但他们却是国际中学生竞赛的优胜者。这同您的理论相互矛盾吗?

徐特:不矛盾。对大脑的研究显示,学习的过程只有在孩子感受到邀请、鼓励和启发的条件下,才可能是持续性的,这时的孩子愿意去主动掌握知识。当然,可以用 低级手段达到这一目标,也就是奖惩制度。中国的传统是,为让父母满意,孩子会去做所有的事情。因此,那里的孩子可以一天在学校学习14个小时,并在国际竞 赛中拿到好成绩。但是他们学习,并不是因为对英语、数学或者对德语感兴趣,而是要取得好成绩。但是它带来的副作用也是灾难性的,越来越多的孩子走上自杀的 道路。中国的教育决策者已开始对此产生忧虑。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n der Jenaplan-Schule in Rostock begrüßt Lehrerin Britta Petzold am Montag (31.08.2009) die Kinder der Gruppe Pusteblume (1.-3. Klasse) zum Unterrichtsbeginn. Für rund 164.000 Schüler in Mecklenburg-Vorpommern beginnt am gleichen Tag wieder der Unterricht. Für 11.300 ABC-Schützen ist es nach der Einschulung am Wochenende (29.-30.08.2009) der erste Unterrichtstag überhaupt. Foto: Bernd Wüstneck dpa/lmv +++(c) dpa - Bildfunk+++

在启发中教育孩子学习(Jenaplan-Schule in Rostock)

我们当然希望有好的成绩,包括在国际竞赛上。但它们不能毁掉孩子对发明和设计的热情。失去这一热情的人,或者出于自私动机而进行发明和设计的人,在21世纪没有前途。

德国之声:您发起了"变革中的学校"的活动。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徐特:我们的目标是,将家长、教师、学生和学校领导组成一个联盟,共同改变学校的学习文化孩子要有学习的乐趣,不能失掉发现和设计的兴趣。我们要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在的共同学习与设计的文化。

德国之声:

徐特:我想,德国在今后6年内,现在学校的形式便不复存在了。如今在企业和大学需要的人才,是充满热情的发明者和钻研者。他们的特别之处是,懂得同其他人一道共同创业。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883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